上一篇我們提到 MVP 每釋出一次,回饋及需求就會從四面八方湧入,此時 PM 第一件事要做的是將這些需求先做分類,分類的目的是為了方便做排序,明確什麼先做、什麼後做,以及什麼不要做。
傾聽完利害關係人及用戶的聲音,將他們的意見及需求分類完後,接著就可以開始依商業價值做開發排序了,問題來了,什麼叫做「價值高」呢?設計師心中的「價值高」,與用戶心中的「價值高」可能完全不同,更何況有這麼多不同類型的人給予我們各種需求建議?
此處指的價值高,優先考量「商業價值高」,可以簡單理解成三高:需求高、強度高、問題影響層面高。也就是說,只要是需求發生的頻率很常,或需求的強度高(沒做好會很痛),又或是問題的影響層面廣,這些都屬於是「商業價值高」的需求,必須優先考量排進產品開發 backlog 中(後續敏捷開發的文章會解釋說明什麼是 backlog)。
上篇提到需求類型可分類成最低限度的需求、多多益善的需求、Wow 體驗的需求,以及無感做的再好也沒什麼差別的需求。而在實際安排產品開發順序的時候,可參考以下排序:
(1) 最低限度的需求一定優先做,因為這是用戶買這個產品最基本的原因。Rson 過去曾做過一個寶寶監視器的產品,當時我們透過設計策略,將產品定義成「不只是監視器」,同時也是「智能補捉寶寶關鍵時刻的高畫質攝影機」,當時若我們一昧地只把攝影功能做到極緻,但最基本的寶寶安全監控卻沒做到位,試想若本末倒置的話,會發生什麼事?用戶一定很快就會流失,因為連最低限度(安全)的需求都沒能滿足。
(2) 接著,第二順位我認為應該優先做 Wow 體驗的需求,因為這是打造產品令人印像深刻的機會,同時,也能造成產品亮點,產生區隔差異化。
(3) 第三順位才是多多益善的需求,這類需求,若我們直接問用戶,他們通常會說:「我全都要」,但實際上卻是「有很好,沒有也還好」
(4) 至於用戶無感、做的多好都沒差的需求,當然就是建議捨棄不做,將開發量能放在上述(1)(2)(3)項中。
小結一下,對需求開發的排序策略建議如下圖:
你可能會擔心,雖然是用戶無感需求,但別家競品都有這個功能,我不做,真的行嗎?我認為產品設計有許多派別,但回顧市場歷史上那些叫好又叫座的產品,大刀闊斧地取消了一些雞肋功能,以減法哲學來設計更能夠讓產品更有特色、更聚焦。
舉例 1:取消飛機供餐與一些不常用到的服務,將省下的成本做讓利,使得廉航受到許多年輕人的歡迎。
舉例 2:當年 Macbook Air 大膽率先移除光碟機,使得可以做到在當年不可思議的輕量與薄度。
圖片來源:T客邦 janus
做一個產品的代價很高,資源總是有限,為了不浪費寶貴的設計開發資源,以及降低風險,我們除了可以使用 MVP 迭代的觀念來開發產品,同時也需要懂得依價值做分類與排序,優先從商業價值高的需求開始,才有機會一步步做到產品與市場適配( PMF,Product Market Fit)
不是每一個需求都要買單,全部都做反而會變成大雜燴!
但若這個需求開發後成效不如預期,例如可能期望可以增加大部分使用者的黏著度,但實際上使用該功能的人可能很少,但確實有群忠誠的人愛用該功能,且這個功能當初投入了心血跟時間了, Rson 會考慮把它拔除嗎?